一、宏观经济层面原因

(一)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银行贷款增长受到影响。过去靠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加强,在这个过程中,信贷需求较前些年会出现“换挡”,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即使信贷增长比过去低一些,也足够支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这使得银行贷款增长速度放缓135。

(二)信贷存量规模较大的影响

当信贷存量规模比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尤其是为应对新冠疫情,着力稳住经济大盘,金融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存量货币信贷已经不低,并将持续发挥作用。当前,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对该变化还有个认识、适应的过程,仍存在“规模情结”。当贷款投放超过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融资需求时,不仅会使得低效企业长期占用信贷资源、难以出清和优胜劣汰,低价恶性竞争拖累经营高效企业,也容易造成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将低成本贷款资金用于购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其他企业,带来企业资金空转套利问题,从而抑制了银行贷款的增长135。

(三)直接融资的替代效应

信贷只是社会融资渠道之一,不能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全貌。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尚未经历完整成熟的生命周期,迫切需要的是与其高风险、高收益、专业性强、知识和信息迭代快等特点相匹配的资金,主要是股权资金等直接融资。随着直接融资发展,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加适配,同样会导致信贷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趋弱,使得银行贷款增长缓慢135。

二、微观层面原因

(一)企业与市场方面

1. 有效需求不足

实体经济活力不足:部分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发展前景不明朗,投资意愿较低,对贷款的需求不旺盛。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没有足够的动力扩大生产规模或进行技术改造,从而减少了对银行贷款的需求135。

新的投资热点缺乏:市场上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新投资项目,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这也制约了银行贷款的增长。像在一些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传统产业又面临转型困境,整体上对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

2. 企业信用风险问题

高违约率的影响: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存在借款不还、逃避债务的现象,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这使得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更加谨慎,增加了贷款投放的难度,进而影响贷款增长。例如某些小型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财务不规范等原因,容易出现逾期还款甚至无法还款的情况,让银行产生“惧贷”心理2。

信用评估难度大:对于一些新兴行业的企业或者小微企业,由于其经营数据不完整、缺乏抵押物等原因,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其信用风险,为了控制风险,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这类企业的贷款发放。

(二)银行自身方面

1. 信贷结构优化

房贷业务调整:在银行的信贷结构中,房贷业务占比较大,但近年来银行对房贷业务进行了调整。房贷周期长,利润相对一些个人贷款较低,银行有意或无意地减少房贷的占比,这对银行贷款整体增长有一定影响4。

倾向高收益贷款:银行更倾向于发放利润更高、风险相对可控的贷款,如一些短期的个人消费贷款或者针对优质企业的商业贷款,而对一些风险较高或者收益较低的贷款类型进行限制,从而影响贷款总量的增长。

2. 风险意识增强与放款成本

风险意识:银行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在审核贷款时更加严格。例如对于信用白户(如很多申请房贷的购房者,贷款记录一片空白),银行会比较严格审核其贷款资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放款速度减慢,影响贷款增长。同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行业前景等方面的审查也更加细致,导致一些企业难以获得贷款4。

放款成本增加:银行贷款利率较低,市场资金流动性越来越紧张,银行放贷成本和资金压力会有所增加,这也使得银行在放款方面会更加谨慎,导致贷款增长缓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