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

一、概述

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是为了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对小企业贷款的管理,科学评估小企业贷款质量而制定的。该办法依据《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及其他相关法规1。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外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1。

贷款分类标准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本办法将小企业贷款至少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1。

二、贷款风险分类的具体标准

正常贷款

定义: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特征:借款人各方面情况正常,能正常还本付息,公司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3。

关注贷款

定义: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3。

次级贷款

定义: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3。

可疑贷款

定义: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3。

损失贷款

定义:银行无法收回贷款资金,会产生很大损失4。

三、贷款风险分类的操作程序

新发放贷款的分类程序

对于新发放贷款,贷款调查人员、审查人员必须明确注明本笔贷款的具体形态,并在有权审批人的批复中确定本笔贷款的具体形态3。

形态发生变化的贷款分类流程

整理现有档案资料,补充完善资料。

填制贷款分类认定表,确定初分结果。

分类审查。

审议审批。

调整分类结果3。

四、贷款风险分类的原则

真实性原则

在进行分类时,银行应对贷款所具有实际的风险进行全部反映4。

及时性原则

依据借款人经营状况等变化,银行应对贷款分类进行及时调整4。

审慎性原则

若出现了难以判断借款人偿还能力的情况,银行应当适度下调该贷款分类等级4。

五、特殊情况的处理

当发生影响小企业履约能力的重大事项以及出现预警信号时,小企业贷款的分类应在逾期天数风险分类矩阵的基础上至少下调一级1。此外,如果贷款发生逾期后,借款人或担保人能够追加提供履约保证金、变现能力强的抵质押物等低风险担保,且贷款风险可控,资产安全有保障的,贷款风险分类级别可以上调1。

六、监管要求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核销小企业贷款损失。银监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信贷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特点和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准确的方法对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制定实施细则,细化分类方法,并与本办法的贷款风险分类结果具有明确的对应和转换关系1。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水平,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