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风险

在个人住房贷款中,信用风险是较为常见的风险点。由于住房抵押贷款期限往往较长,银行难以对借款人在贷款期间的经济状况进行预测和持续监控。银行无法全面准确掌握借款人的信誉、品德和工作状况,并且对抵押物在贷款期间的价格损益难以准确评估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借款人出现违约行为,进而产生信用风险。即使银行在违约行为发生后变卖抵押物,但住房市场价格波动可能使收回的资金额少于贷款余额,从而使银行资产受损1。

二、流动性风险

资金来源与贷款期限不匹配

金融机构办理住房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公积金存款与储蓄存款,这些存款大多是短期性的,而住房贷款期限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二十年。这种“短存长贷”的行为会降低银行资产流动性,影响银行的兑付能力,产生流动性风险。例如,当国家经济形势旺盛时,房地产热会使银行大量投放住房抵押贷款,一旦经济形势转变,巨额住房抵押贷款可能演变成巨额不良贷款,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就会凸显12。

住房贷款不易变现

个人住房贷款是零售性业务,每笔贷款的贷款利率、到期日及贷款期限等都不同,银行无法实现标准化管理。再加上住房二级市场尚不发达,抵押物变现困难,这也影响了住房贷款的变现性,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风险2。

三、抵押物风险

抵押物受市场价格、经济环境、市场需求下滑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很难处置变现。当贷款人需要通过拍卖抵押房产来清偿银行贷款时,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大阻力和困难。例如,市场不景气时,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买家,或者拍卖价格远低于预期,难以偿还贷款金额1。

四、利率风险

利率上涨风险

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风险由其业务“短存长贷”的资本结构决定。如果利率上涨,对于借款人来说,借款额度越高、借款期限越长,受到的影响就越大。特别是在借款人收入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增加的每月还款额会加大还款压力,从而增加银行的风险,可能导致借款人违约风险上升1。

利率下降风险

当利率下降时,借款人有可能从当前资本市场融资或以低利率重新借款来提前偿还贷款。这种提前还款行为会使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现金流量产生不确定性,给银行的集约化资产负债带来一定困难1。

五、提前还款风险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额度较大且期限较长,借款人需要支付大量利息,年限越长,利息占比越大。当个人多余资金的期望投资收益率小于银行贷款利率时,借款人就可能选择提前还款。这种提前还款行为会使住房贷款的现金流量不确定,给银行的集约化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困难,进而给银行带来风险1。

六、政策性风险

高房价与政策调控的矛盾风险

我国目前存在与个人消费能力严重脱节的高房价情况,部分商品房有行无市,供需不平衡被片面理解为个人住房有效需求不足,单纯依靠扩张性金融政策来扩大住房需求可能带来风险。一旦政策调整,可能影响住房市场的稳定性,进而影响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状况1。

政策变动导致抵押物价值变化风险

在办理抵押时,抵押权人难以确定或预测未来较长时期内住房因国防建设、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等政策因素产生变动的情况。一旦住房因这些建设需要被征用或拆迁,对被征用人或被拆迁人的补偿往往低于房地产市场价格,贷款人就会面临相应风险1。

七、个人还款能力评估错误导致的违约风险

借款人对自身经济实力了解不透,在申请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时评估失误,导致没有足够还款能力,从而面临违约风险。违约不仅对个人信用记录有影响,也会给银行带来损失3。

八、经济周期风险

在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周而复始的波动过程中会产生风险。经济扩张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市场对房地产需求量增大,房屋容易变现,银行和个人对未来预期乐观,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数量急剧增加。而经济萧条时,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急剧下降,大量贷款无力偿还,即使抵押了房屋,由于房地产业疲软也难以变现,抵押风险会转变为银行的不良债权和损失,银行可能面临大量“呆坏账”,甚至引发信用危机或破产3。

九、来自房产商的欺诈风险

申请抵押贷款时可能遇到不良房产商,其开发的楼房可能因质量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领到房产证,这会影响到住房贷款的安全性,使借款人或银行面临风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