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冲动消费与保障还款能力

为了控制冲动的消费群体,避免那些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如房贷)的人过度借贷。很多年轻人购房时比较冲动,事后才发现无力偿还本息,控制贷款规模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确保借贷人有一定的还款能力1。

二、合理分配资金

保障有能力购房者的贷款额度:使有能力购房的人能有充分的贷款金额。当银行贷款额度有限时,通过控制贷款规模,可以把资金优先分配给有能力偿还的人1。

优化信贷资源分配:在整体经济层面,不同行业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使用效率不同。控制贷款规模有助于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分配到更需要、更能有效利用资金的领域和企业,避免资金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三、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符合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转变,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加强,过去靠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信贷需求结构在优化升级,控制贷款规模能适应这种“换挡”,即使信贷增长比过去低一些,也能支持经济平稳增长3。

应对信贷边际效果递减:当信贷存量规模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会递减。尤其是在应对新冠疫情后,存量货币信贷已达一定规模且持续发挥作用,当前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若贷款投放超过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融资需求,会导致低效企业长期占用信贷资源、难以优胜劣汰,还可能出现企业资金空转套利等问题,所以需要控制贷款规模3。

四、顺应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

信贷只是社会融资渠道之一,高科技、创新型企业需要与其特点相匹配的资金(如股权资金等直接融资)。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控制贷款规模有助于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使不同融资渠道协调发展,满足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3。

五、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需求

保障金融机构盈利与稳定:例如农村信用社在信贷规模控制下,如果贷存比过低,会有大量资金闲置,影响盈利水平;但如果过度放贷,又可能面临较大风险。合理控制贷款规模有助于金融机构在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过度放贷或信贷资源闲置带来的风险和损失5。

防范信贷集中风险:信贷集中(如向关系密切的借款人发放大额贷款)可能带来风险,控制贷款规模有助于分散风险,确保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防止因个别借款人或行业的风险集中爆发而导致金融机构面临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