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信社贷款的难易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从有利因素看
相对较低的信贷条件:相比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条件比较低,不过通常还是需要可以提供信用社认可的其他担保(如担保人、抵押品如房/车等)3。
(二)从不利因素看
1. 对于农民而言
资金流向问题
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可用于贷款的资金相对减少。一些基层银行贷款权上收,县以下营业网点在农村存多贷少;农信社经营困难时,常以农民还款能力差为由,不愿意把钱贷给农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资金大量集中到上面去等,造成很多地方60% - 70%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业12。
贷款手续繁琐
信贷服务质量差是造成农民贷款难的直接原因。有些地方的农村贷款,在各种抵押、担保、人情贷、关系贷等人为关卡林立的情况下,到手的贷款金额会大打折扣,如1万元的贷款额,到手可能不到8000元2。
农产品市场不稳定
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使农民收入得不到保证,经常发生“丰产不丰收”的状况,影响农民及时归还贷款。而农信社采取“农户不归复原有贷款,不能发放新贷款”的办法,进一步加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2。
部分农民信用观念淡薄
部分农民经常出现逃废农信社债务等不良现象,影响农信社的正常信贷工作,也导致自身贷款难2。
2. 对于农信社自身而言
不良贷款和信贷结构问题
农信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信贷结构调整难度大,制约了农信社扩大农业贷款投放2。
贷款抵押与风险责任
在农村办理贷款抵押非常困难,因为农民没有房地产权证、固定资产所有权证等抵押物品,基本无法办理抵押手续。并且很多农信社大力提倡贷款追究责任制度,信贷员为避免出现新的不良贷款,慎之又慎,为求稳而少放贷款以防范风险2。
信贷人员素质与激励机制
农信社很多信贷员的文化水平、思想素质、经营理念等较低,加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够统一,信贷员缺乏放贷的积极性2。
对“三农”理解偏狭
农信社贷款撇开了对农村工商业的支持,致使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涉农工商企业不得不向其它金融机构寻求贷款支持,这对农信社发展和培育农村优质客户非常不利,也造成农信社难以有效地发放大额贷款,难以扩大贷款规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