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的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
借款人信用状况方面
借款人的个人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等)会反映其稳定性与可靠性程度。例如年轻且职业不稳定的借款人可能还款能力较弱。同时,收入情况至关重要,主要收入来源、收入稳定性以及收入水平影响偿债能力,若收入不稳定或过低,可能无法按时足额还款。负债情况也需考量,像信用卡欠款、房贷、车贷等其他负债情况,若负债负担过重,超出合理范畴,还款压力大,信用风险就高。另外,信用记录是关键因素,过往存在逾期还款、欠款、违约等不良记录的借款人,信用风险通常较高,而信用记录良好的借款人信用风险较低。这部分内容参考了信用贷款风险分析中的相关要点,在信用贷款中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是评估信用风险的关键要素2。
宏观经济环境方面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信用风险有显著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期,借款人的收入和就业状况相对较好,信用风险较低;而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借款人收入可能下降,失业风险增加,信用风险随之上升。例如在经济危机期间,企业倒闭、员工失业增多,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受到极大影响,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增大2。
行业风险方面
不同行业的发展态势和风险程度各异。一些周期性行业如房地产、钢铁等,在行业周期低谷时,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可能恶化,信用风险增加;而一些稳定增长的行业如金融、科技等,信用风险相对较低。金融机构在发放信贷时,需要对借款人所处行业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以降低信用风险2。
二、操作风险
贷款审批流程方面
贷款审批流程不完善可能致使信贷审批不够严格,出现违规放款等问题。例如审批流程不明确、权限不清,可能导致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获得贷款,增加信贷风险。所以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贷款审批流程,明确审批权限和责任,加强对审批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审批过程的合规性和公正性2。
贷款发放和管理方面
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可能出现资金错划、抵押物管理不善等问题;贷款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逾期贷款催收不及时、贷款档案管理不规范等情况。这些操作不当的行为都可能引发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贷款发放和管理环节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操作流程的规范和有效2。
员工道德风险方面
员工可能存在违规操作、泄露客户信息、欺诈等行为,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例如信贷人员可能以权谋私、以贷谋私,或者为了个人利益违规操作贷款流程。金融机构应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内部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员工道德风险的发生2。
三、担保风险
如果借款人提供的担保物价值不足,就会增加银行的风险。因为若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或者违约,银行收回的担保物价值不足以弥补损失,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会遭受重大损失。借款人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应注重担保物的选择,尽量选择价值稳定、易于变现的担保物,并确保担保物价值能够覆盖贷款本金和利息1。
四、利率风险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贷款利率一般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在申请贷款时,借款人应该注意贷款利率的变化,以避免因为贷款利率波动而增加还款风险。若贷款利率上升,借款人的还款金额增加,还款压力增大,可能导致还款困难,从而增加信贷业务风险1。
五、借款人经营风险
对于借款人来说,一旦银行贷款到手,主动权就转移到借款人这边,贷款使用和归还主要由借款人把握,贷款银行既不能参与借款人的经营管理,更不能干预其经营决策。借款人经营不善可能导致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增加信贷风险3。
六、中介风险
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评估等中介机构为了眼前利益或一些不正当收益,会为借款人出具不真实的报告,隐瞒借款人的财务状况问题。这种做法使贷款银行在不真实资料的误导之下错误地发放贷款,造成较大的潜在风险3。
七、行政风险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人事、行政、业务上不受当地政府管理,但并不等于不受当地政府影响,有时受影响的程度还比较大,这可能对信贷业务带来风险,例如政府干预银行的信贷决策,使银行发放一些不符合条件的贷款等情况3。
八、素质风险
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个方面。业务素质偏低的信贷员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的风险增大;品德素质较差的信贷人员则容易导致以权谋私、以贷谋私的道德风险3。
九、程序风险
信贷审批程序复杂往往使得贷款风险变得不易控制,有时甚至加大风险。复杂的程序可能导致审批效率低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影响贷款的安全性和收益性3。
十、管理风险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贷后管理能否落实到位是贷款能否正常收回的关键。从现行管理机制看,贷后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或不到位的现象,给贷款的安全回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3。
十一、政策风险
每一种信贷业务的开办和发展都以相应的信贷政策作为前提,但在现实中,信贷业务有时很难与信贷政策变化相适应。信贷政策的调整可能使原本符合条件的贷款变得不符合要求,或者影响贷款的收益等,从而带来风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