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贷款人难以全面准确掌握借款人的信誉、品德和工作状况等,在贷款期间也难以持续监控借款人经济状况,并且抵押物在贷款期间的价格损益难以准确评估,这些都可能导致违约行为,出现信用风险。而且违约发生后,即便银行变卖抵押物,住房市场价格波动也可能使收回资金少于贷款余额,损害银行资产1。

(二)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办理住房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公积金存款与储蓄存款,这种短存长贷的模式影响银行兑付能力。国家经济形势旺盛时,银行大量投放住房抵押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巨额住房抵押贷款可能演变成不良贷款,银行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同时,个人住房贷款不易变现,一是每笔贷款情况不同难以标准化管理,二是住房二级市场不发达导致抵押物变现难,这可能导致银行丧失投资机会或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倒闭12。

(三)抵押物风险

抵押物受市场价格、经济环境、市场需求下滑等因素影响,很难处置变现。通过拍卖抵押房产所得价款清偿银行贷款在实践中阻力很大、困难重重1。

(四)利率风险

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短存长贷的资本结构决定了其存在利率风险,利率波动时银行都会遭受损失。如果利率上涨,借款人还款压力增大,会加大银行风险;如果利率下降,借款人可能提前还款,使银行预期利息收入无法实现1。

(五)提前还款风险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额度大、期限长,个人支付利息较多。当个人多余资金的期望投资收益率小于银行贷款利率时,借款人会选择提前还款,这会使住房贷款现金流量产生不确定性,给银行集约化资产负债带来困难1。

(六)政策性风险

我国目前高房价与个人消费能力脱节,供需不平衡被片面理解为需求不足而单纯依靠扩张性金融政策扩大住房需求。另外,不可预见的政策变动,如国防建设、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等征用或拆迁抵押住房时,补偿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格,贷款人面临风险1。

(七)“假按揭”风险

房地产开发商采取欺诈手段,利用虚构的房屋买卖关系获取银行按揭贷款套取信贷资金。当开发商资金压力大时,可能会进行“假按揭”操作,给银行带来风险3。

(八)房屋瑕疵风险

如果开发商开发的房屋存在严重瑕疵,例如质量问题、面积缩水、未履行承诺(如未及时完成配套工程、欠缴地价等)、过度承诺(如返租协议无法兑现)、物业管理不善等,会导致购房者抵触情绪大而拖欠贷款,甚至放弃供楼,从而造成信贷风险3。

(九)借款人信用相关风险

外部因素:全社会缺乏完善的个人信息管理体系,商业银行难以准确判定风险。借款人家庭、工作、收入、健康等因素变化可能导致不能定期或无力偿还贷款;借款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时,继承人可能放弃所购房屋而不愿还款;借款人还可能故意欺诈,伪造信用资料骗取贷款,如本身无还款能力,靠出租房屋还贷,一旦无法出租就无力还款3。

内部因素:

人员道德风险:银行贷款经办人员可能因个人原因或利益关系,明知借款人提供虚假材料却不指出,甚至知法犯法,内外勾结伪造材料骗取信贷资金3。

贷款审查风险:贷款审查环节中,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对借款人情况了解不详细,对材料真实性、合法性审查不严,或银行为扩大市场份额降低首付比例、放松审批条件、简化手续,都会埋下风险隐患3。

贷后管理风险:个人住房贷款客户分散且数量众多,若沿用公司类贷款贷后管理模式,无法及时了解客户经济及家庭变化情况,当风险出现时不能及时防范3。

(十)经济周期风险

房地产业对经济周期敏感性高。经济扩张时,居民收入提高,房地产需求量增大,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数量急剧增加;经济衰退时则相反,这会给银行带来风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