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位于青岛市李沧区金水路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负责开发三栋30层的住宅楼,总建筑面积为37610m²。该地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市政配套设施齐全,生活方便,是一个较好的开发项目。
二、风险识别
(一)宏观环境风险
政治环境风险:发生战争、工潮和社会动荡等社会性政治事件可能给项目开发带来经济损失。例如,战争可能导致建筑材料供应中断、施工人员流失等问题,从而影响项目进度和成本。[1]
社会环境风险:社会环境涵盖社会安定情况、风俗习惯、公众素养等方面。若产品不适合当地环境,将面临消费者不认可的风险。比如在一些注重传统习俗的地区,如果建筑设计违背当地习俗,可能影响房屋的销售。[1]
经济环境风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建设战略方针、战略布局、经济发展速度等构成经济环境。经济停滞会使房地产市场萧条,进而影响项目的收益。例如,在经济衰退期,居民购房能力下降,房屋销售量可能减少。[1]
政策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土地、住房、金融、税收、城市规划、环保等政策,这些政策因素会影响房地产开发的各个层面。例如,土地政策的收紧可能增加土地获取成本,金融政策的调整可能影响项目的融资难度和成本。[1]
(二)区域环境风险
区位风险: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划分,以及近临地区社会、经济和各类设施的变化会给项目带来影响。例如,如果项目周边突然规划建设大型工厂,可能会降低住宅区的居住环境质量,影响房屋价值。[1]
周边设施风险: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公用设施的配套情况直接影响业主的生产生活,若配套不完善会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周边缺乏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可能降低房屋对购房者的吸引力。[1]
环保风险:包括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等。例如,项目附近存在污染严重的工厂,可能影响居民的健康,进而影响房屋的销售。[1]
自然风险:客观存在的恶劣自然条件、恶劣气候等可能给项目构成威胁,如超标准洪水、暴雨、地震、飓风等。这些自然灾害可能破坏项目建设成果,增加建设成本。[1]
(三)土地风险
土地自然属性风险:该风险来源于地块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埋藏物等的不确定性。例如,地下存在溶洞等不良地质条件,可能增加基础建设成本。[1]
征地拆迁风险:取得土地使用权之后,大量的拆迁、安置和补偿工作,涉及许多法律和社会问题,孕育着风险。如拆迁过程中遇到钉子户,可能导致项目进度拖延。[1]
(四)资金风险
资金充足性风险:房地产开发对资金有巨额需求,融资渠道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要制约。如果融资不畅,项目可能因资金短缺而停工。[1]
利率变动风险:银行贷款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主要筹资渠道,利率的变化对项目成本影响较大,利率变化对市场需求也有较大影响,利率过高,将削弱居民购买力。例如,贷款利率上升,项目的利息支出增加,同时购房者的购房成本增加,可能导致销售量下降。[1]
(五)设计风险
先进性风险:项目的设计理念落后、设计不新颖、技术工艺陈旧,会使企业承受设计风险。比如,与周边竞争项目相比,设计缺乏创新可能使项目失去竞争力。[1]
适用性风险:过分强调设计的先进性、经济性,忽视适用性,会冒不为消费者接受的风险。例如,设计的房屋户型不符合当地居民的居住习惯,可能影响销售。[1]
经济性风险:在项目开发设计中过分强调设计的技术性、可靠性、适用性,会承担工程造价过高的风险。例如,采用过于高端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虽然提高了房屋质量,但也增加了建设成本。[1]
(六)工程风险
发包风险:包括招标模式风险、承包方式风险、发包合同风险和工程索赔风险。例如,选择不合适的招标模式可能导致中标单位不具备相应的施工能力,从而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1]
工程质量风险:项目管理者未按规定程序实施质量控制,承包商施工方法不当,技术落后,偷工减料等会影响项目质量。质量问题可能导致后期维修成本增加,影响项目的口碑和销售。[1]
工期拖延风险:工期拖延会错过最佳租售时机,增加管理费用,提高工程成本。例如,因天气原因或施工管理不善导致工期延长,可能错过房地产销售旺季。[1]
(七)市场风险
市场需求风险:需求是影响房地产销售的关键因素,需求的大小是相对应供给量而言的,供给增加,需求减少,销售就会遇到困难。例如,当周边新建大量住宅项目时,市场供给增加,如果需求没有相应增长,本项目的销售可能面临压力。[1]
价格风险:产品定价高则单位面积收益高,但过高的售价,会严重影响销售。定价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市场需求、竞争项目价格等因素,过高的定价可能使项目失去价格竞争力。[1]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对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可以采用列表排序法对上述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排序,其步骤是先确定评估标准,然后分别由专家对风险发生的频率、风险后果的严重性和风险的可控性进行打分,然后确定风险的等级,并将风险因素进行排序。
四、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根据风险等级确定应对措施的力度。例如,对于高等级的风险如政策环境风险,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态,提前做好应对预案;对于低等级风险如一些可预见且可控性较高的设计风险,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