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良贷款率
定义
不良贷款率是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次级、可疑和损失这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的计算公式为: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 + 可疑类贷款 + 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100%。它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1。
影响因素
银行外部原发性因素
借款人的因素:借款人自身的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等会影响贷款是否能按时足额偿还,若借款人经营不善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1。
政策因素: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频率高、幅度大时,信贷扩张和收缩压力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容易形成大量贷款沉淀,进而影响不良贷款率1。
行政干预因素:地方政府的压力和地方财政的挤压,可能迫使银行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使得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削弱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从而影响不良贷款率1。
银行内部管理内生性因素
决策失误: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现状及市场形势判断偏差或失误,引起重大信贷决策失败,导致不良贷款形成1。
信贷人员素质:部分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科学的贷款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时随意性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1。
贷款结构不合理:贷款组合结构性失衡,如贷款投向不合理引起贷款过度集中等会造成不良贷款形成1。
道德因素:部分信贷员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甚至蓄意营私舞弊、违规违纪、违法犯罪,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转化不良贷款,如多收少贷、人为放宽国有企业老贷款转化条件、少量资金重复使用、债务重组等方式,但实际上资金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影响不良贷款下降的真实性1。
二、不良资产率
定义
不良资产率是不良信用风险资产占信用风险资产的比例。不良资产的范围更广,涵盖实物、债权、股权等,不良贷款只是不良信用资产的一部分,不良信用资产包括其它存在价值缩水风险的资产24。
与不良贷款率的区别
口径范围
不良贷款率的计算仅涉及不良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而不良资产率的计算涉及到不良信用风险资产占信用风险资产的比例,不良资产率的口径更宽,不良贷款只是不良信用资产中的一部分24。